本篇文章1731字,读完约4分钟

余友邓是云南省怒江侗族自治州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撒底村阿地马底集团的村民。 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余友邓随全组62户走出峡谷深处的阿地马底,搬到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所,圆了多年的“搬迁梦”( 5月13日拍摄)。

阿地马底,佘语的意思是“没有平地的地方”。 顾名思义,这座高山峡谷深处的村寨,地形崎岖,贫困闭塞,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 图为航拍阿地马底村民小组( 5月13日拍摄)。

阿地马底距离村委会15公里,距离乡政府24公里,外界和唯一的通道是高山深谷之间的人马驿站。 当时还是土路,从村子到县城一天也不能往返,现在大部分道路都硬化了,但依然很狭窄,很陡峭。 图拍余友邓和妻子在前往阿地马底的人马驿站走着( 5月13日拍摄)。

这个军队的驿站,布满了佗友郝辛酸的记忆。 十七岁的时候,多次下山买生活用品。 没钱了,只能饿着肚子回去。 饿得途中昏过去了。 20元一袋的水泥,用马运的话,运费要100元。 路又窄又滑,前后有十七八匹马掉进深谷,找不到骨头。 村民得了重病,下山被送往县医院救治,中途断气( 5月13日拍摄)。

“山高路远,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 ’说到这条路,余友邓有一肚子苦水( 5月13日拍摄)。

村民以前住的叉子房、茅草房、木板房散布在崎岖的山间。 搬迁后,主机室全部拆除,剩下的是生产室。 图为村民生产室( 5月13日拍摄)。

村民靠种苞、豆等作物糊口,每年春节后,很多人只能断粮、借粮、找蔬菜过日子。 为图余友邓小平在生产室做饭( 5月13日拍摄)。

也很难快速发展产业,核桃、草果“能种,运不出去,卖不出去价格”,没有手机信号,想去打工哪儿也找不到,“背着柴火,找猪笼过了一天”。 为图友邓小平和妻子在山上工作( 5月13日拍摄)。

怒江州是中国“三区三州”深的贫困地区之一,像阿地马底这样深的峡谷缝隙,全村都是建设费贫困家庭的地方,在当地不是个案。 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相比,怒江州计划扎实做好扶贫搬迁工作,建设67个容易的扶贫搬迁点。 年,占地26.3亩,共有72套住宅福贡县阿路底安置点竣工,阿地马底集团拟搬迁至该安置点。 图为阿路底安置点( 5月15日拍摄)。

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的土地,面对新的生活,但村民们很担心。 思想在世的余友邓小平率先在转移协议上盖章。 在各级扶贫干部的再三动员下,其他村民也相继签订了协议,年初整个小组搬到了阿路底的安置点。 图友邓在整理新家( 5月14日拍摄)。

整洁美观的小区、整洁明亮的单元房、齐全的家电……阿路底的设置点的居住环境与阿地马底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紧邻怒江美丽的道路,交通便利,彻底改变了村民出行难、就医难、入学难、就业难的困境。 图为航空照片阿路底设置点( 5月12日拍摄)。

山很陡,走路也很辛苦,下山后,余友邓和很多村民一样买了摩托车,出行方便了( 5月14日拍摄)。

搬家,好好地,可以致富。 阿路底设置点通过设置公岗、引进扶贫工厂、组织外出务工等一系列措施,设法“快速发展”。 目前,支持各类公岗就业117人,组织就业163人,支持村民草果、茶叶、黄精果、中华蜂等的栽培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图为在转移地的扶贫工厂就业( 5月14日拍摄)。

余友邓一家也过着与山完全不同的生活。 除了经营家电维修的小生事故外,佗友邓成了管理委员会成员、楼长、电工、环境卫生监督员等。 妻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养殖土鸡的女儿也在政府组织下,在省外打工赚钱。 图为余友邓和妻正在修理电器( 5月14日拍摄)。

只不过是消灭贫困的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目前,政府正在建设通往阿地马底的生产公路,预计今年年底开通。 那时,山上种植的草果、茶叶等也运了出来,佗友邓对之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拼版照片:上图是搬迁前佟友邓一家在旧房前拍的照片。 下图是佟友邓和妻子在布置地点的照片。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中,怒江州通过实施该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10万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今年云南省两会政府的事业报告同样振奋人心。 全省15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之巢”、“脱贫”( 5月15日拍摄)。 。 (读文/罗春明、新洪图/赵普凡)

标题:快讯:余友邓下山记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xwzx/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