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1字,读完约4分钟


比赛龙舟

昆明新闻港报(昆明日报记者王ஷ文范敏附图) 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意味着万物由新生转入繁荣阶段。 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以前流传下来的节日之一,其中的精神灵魂脉牵动着中华儿女,东西南北人民以各种方式继承着节日的内涵。 昆明端午节的民俗,你还记得多少?

传说龙舟起源于楚国。 楚国人舍不得智者屈原扔进河里死去,纷纷划船去追赶救援,他们争先恐后,追赶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防止鱼吃屈原的身体。

据楚源民间艺人张春介绍,历史上昆明是水城——川流不息,古桥横贯,井巷贯城……20世纪50年代的昆明城,市民划着小木船,吆喝着水中嬉戏的鹅鸭,摇着桨,悠然而至

据张春回忆,端午节这一天,盘龙江、大观河、滇池也像中原一样举行了龙舟比赛。 当一艘龙舟疾驰而过烟云一样的昆明湖(滇池别名)时,锣鼓喧天,两岸观众拥挤,欢呼声从这里涌出! 昆明古人朱绂在《竹枝语》中说:“两岸人声鼎沸,用河里的箫欢腾龙舟。 日本斜画舫回哪里? 渡过嵩山古渡头。 ”

至今端午节比赛龙舟的习惯仍可以在宜良县南盘江边看到,盘龙区双龙大街上可以看到舞龙的盛况。

包粽子

赶花街

俗话说中原,老昆明端午节每个家庭都会在门口插菖蒲、艾蒿,几天前是菰叶等包角型粽子,端午节中午吃。 然后,吃煮熟的发芽蚕豆、大蒜、红蛋、咸鸭蛋。 孩子脸上画着雄黄,手腕上戴着五色蚕丝,胸前挂着香包。 昆明古人朱庆椿在《竹枝语》中吟诵道:“菰叶(粽叶的一种)青角黍香,彩丝续命为端阳。” 早上赶紧采相思子,趁佳节送太郎。 ”。

昆明人吃的粽子在老年人口中还有一个称呼。 用“裹脚节”、昆明的话来说,“老奶裹脚又臭又长”,一是形容体力活懒散又絮絮叨叨,二是形象地用老昆明人迷恋的“小脚清水粽”来比喻三寸金莲。 “小腿清水粽”是没有馅的,与全国各地的馅粽子相比,真的不是什么平板新奇的东西,但正是因为这样简单朴素,才能表现出粽子的清香。

制作昆明的“小脚清水粽”材料非常简单,非常精致。 通常选择滇池周围土壤中生长的芦苇作为粽叶。 这样蒸过的粽子颜色略带蓝色,有浓重的青草气味。 煮后去叶,切丝,打蛋,包蛋液,用油煎,蘸糖,特别好吃。

民间有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期间,人民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习俗之一。 古人认为“重午”是一个禁忌的日子,这时出现了“五毒”,需要驱邪避毒。 这是为了挂钟馗像、菖蒲、艾蒿,就像贴灵符一样,可以趋利避害,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为了防止夏天的疾病。

“包粽子挂菖蒲,端午节在花街闲逛”,老昆明人过端午就会逛花街。 老人们常说端午花最容易成活,插筷子也会发芽。 到了端午节,可以去热闹的花街。

宜良县繁华的清远街中段,也是过去宜良最重要的花卉市场,有一座横跨文公河的“清远桥”,每年端午节当地人都在桥附近赶花街,所以这座桥被称为“花桥”,沿用至今。

据说宜花街节有400多年的历史,到了端午,周围的村民背着竹编的大皮箱,装着孩子、小猪和各种农产品,热闹地追逐着花街。 女人们在小木架上缠上几条不同颜色的线,绕了一圈绕在手腕上,俗称“接线”。 一般在农历7月15日前解开色纱焚烧,可以祛病消灾,吉祥如意。

有时候,看花的人手挽手,花的价格比往常便宜一半,五块钱可以买一盆遮羞布和两株仙人掌,也有几百千元一苗的兰草。 几万元小股的“恨天高”、“朱砂紫袍”等茶花名品,让你大饱眼福。 因为逛花街的人没有空手回来,所以老奶奶们明明自己扛不住,还是决定借三轮车把花送到家里。

据说宜良花街节将于6月15日开幕,除了之前流传的追花街之外,宜良南盘江龙舟公开赛也将上演。 比赛设有当地混合组和公开混合组,届时江面龙舟比赛,两岸笑声欢快,是不容错过的风景。

标题:快讯:清水粽赶花街 昆明的端午这么过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ly/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