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6字,读完约3分钟

倪人是彝族支系,分布于云南文山州广南县那散布镇和篆角乡,总人口3000多人。

偃人过荞麦面节的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 那时,一场大火烧毁了花倭人的村寨,只剩下一碗荞麦种子。 村民们种下了这旁边的种子,借此渡过了灾难。 感谢荞麦救难之情,花偌人把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定为荞麦节。

年5月24日上午,花偌人祭荞麦神仪式在篆角乡石碑坡村举行,石碑坡村有83户、414人,均为花偌人。 农作物有玉米和荞麦面,经济收入主要是外出打工。

“人畜同居,人均年收入不超过785元,老百姓精神面貌也不好”篆角乡长李玟富还记得当年的场面,那时石碑上的斜坡村被列为困难坚试点村。

现在的石碑斜坡焕然一新,从进入寨门的瞬间就可见一斑。 寨门的颜色是红黄黑,这是彝族最珍贵的颜色。 正面的图案除了日月星辰外还有条鱼。 据说古代花倭人的移动道路很崎岖。 他们被大河挡住了去路。 突然两条棒子鱼从河里跳了起来,让老百姓上了大河。 之后,棒子鱼成了花倭人感恩节的对象。

5月24日上午10点左右,毕摩(主持仪式的祭司)出现在村子里的大榕树下,准备了鱼、荞麦面、水酒等祭品,旁边跪着花偝盛的人民。

73岁的花偌人宗天真地指着自己袖子上的图案对记者说。 “彩色的圆形表示牛眼和雀眼,三角形表示荞麦叶”。 宗天真还指了指帽子高高耸立的毛线团。 “这是雀冠。 ”。

宗天真告诉记者,绣这样的盛装花了一年的时间,衣服布料是从外面买的,但以前她们有自己的棉花田,从做棉布到染色,到刺绣,石碑的山坡上都有完美的民族服装做链条。 宗天真希望这种从以前流传下来的完全恢复。 这也是对花倭人文化的保护。

关于花倮文化的传承,李獖富告诉记者,现在学校设立了花倮希望班,请花倮人老师教花倮语言,传授花倮人的歌舞和葫芦艺。 李玟富认为,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文化自信,花倭人文化才能真正传播。 另外,过去篆角有自己的棉花田,完善制作技术,将来有望恢复棉花种植的一部分,将花倭人的服装作为旅游经济的重要一环。

祭旁神式结束后,村民们“听笙起舞”。 葫芦笙舞是石碑斜坡的另一个文化亮点,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主要表现了种棉、收棉、织布等生产劳动的情景,动作简单,节奏慢,而且葫芦笙的吹奏音量也很细。 但是,这种毫无表演痕迹的娱乐却流露出了原始舞蹈的神韵。

当天下午,在篆角乡举行了第2届花偌荞麦节文化展,彝族、壮族歌舞盛行出场后,人们坐在露天广场吃集体乡宴、喝荞麦酒。 这就是乡土文化的魅力,一切都在原汁原味之中。 (春城晚报记者秦明豫)

标题:快讯:过感恩荞菜节 品原味花倮风情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ly/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