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4字,读完约3分钟

是历史,当历史重演时,我们是应该接受还是反省?

连续两次的大雨(还不能说是暴雨),再次把昆明秒变成了“塞城”。 从目前的情况看,主城区已经出现了许多水淹点,大部分主干道面临通行缓慢的问题,北京路等较严重的路段更是陷入瘫痪状态。

下雨堵车下雨成灾,当然不是昆明的独特现象,像北京、广州一样发达,同样也有内涝的问题。 说到自慰,昆明还没有频繁出现“雨季来昆明看海”的奇观,也没有必要划独木舟做交通工具。 但是,烦恼依然挥之不去:下雨天加上交通堵塞会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准配置吗?

市民并不奇怪。 以“早就这样知道”的淡定表情和无奈表情,记者抱怨说,报道说淹水信息很多,很恶心。 连老司机们的吐槽都没有想法,“昆明一下雨就堵车,崩溃”“在南堤路堵车30分钟内,10米以下就要移动”“坐公交车一个小时后我在昆明站”……是的,我们很熟悉这个场景。 如果你去Sogou看看,你会发现至少近十年来,昆明几乎每年都有因暴雨淹城导致交通瘫痪的相关报道,年的“7.19淹城”更是淹没了新的高度。

公共容许论认为,下雨会浸水,浸水会堵车,有些不可控的因素。 例如,在最近10年昆明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的时段,100人的汽车保有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道路资源并未同步增加。 这加剧了城市的拥堵,雨只不过扩大了这个矛盾。 例如,众所周知,虽然城市内洪水与地下管网设施密切相关,但包括昆明在内的许多城市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历史,排水设施的建设远远赶不上城市的快速发展进度。 资料显示,年前,主城区无人管理养护管网超过1000公里,约占设施总数的30%以上。 另一方面,除了管养不足之外,权属不明、责任不明,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问题也同样突出。

但是,所有客观原因都无法避免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对于雨天的“浸城”和“塞城”问题,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可见效果? 或者说,既然知道问题的根源,不就应该采取体面的对策吗?

当然不能说有关部门是无为而治。 对比排水管网“多头管理”等诸多问题,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昆明市将从年开始实施排水“一城一网”管理模式,由一家专业企业统一管理全市排水管网,实现昆明主城建设管养一体化。 据报道,该管理模式推行后,“淹水问题明显好转”,“得到了市民的一致肯定”。 但是,从现实情况和市民的切身体验来看,似乎并不那么乐观。 这只是时间问题,地下管网管理是一项多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不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管理者的认识和舆论的真实期望有一定的偏差。

“全城水浸堵车”不是一个城市的标配,至少不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因此,市民必须有耐心和宽容,管理者必须有进取之心,加快管理的力度和进度。 特别重要的是,不要沉迷于良好的自我感觉,而是以舆论为评价尺度。 (春城晚报评论家吴龙贵)

标题:快讯:“全城淹堵”何时不再是雨天的标配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ly/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