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27字,读完约8分钟

蓝天下,有一条干净宽敞的村道,排列着各具特色的民居,生气勃勃的村民画着今天尓巴松多镇美丽的画卷。 这一切的变化,都要归功于精确的扶贫。

“这几年,我们村在一些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房子变宽了,腰包鼓了,思想也变了。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尓巴松多镇党支部书记杨桑杰满脸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心底的喜悦。 尕巴松多镇依靠当地特色产业,借助专业的贫困抚恤金,一方面壮大以前流传下来的栽培养殖产业,寻求创新,培育新的后续产业,村民的生活日益滋润。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工作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 对比“十二五”以来藏区农牧民群众对教育、畜禽养殖、饲料栽培知识和技术的迫切诉求,我省积极制定相应的合作对策,整合资源,引导定点扶贫事业涉足“三区建设”、“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免费一 并对藏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实施了区域特殊类型扶贫攻坚工程,并以6个民族自治州的创新实施了专项扶贫工程,投资34.11亿元,在993个贫困村全村推进项目中迅速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453个推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扶贫产业基地,65.06万贫困人口年均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更有15个扶贫产业园区大力促进精准扶贫。

但是在我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约占全省的95%的范围。 藏区人口约200万,主要分布在6个民族自治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利因素,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现实。

省委、省政府目标坚定:在到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赛中,决不让贫困群众掉队! 老百姓有期待,干部有责任,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防战。

扶贫业者队伍“尖兵”在贫困村“集结”

扶贫开发在于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 去年,玉树藏族自治州建立了州厅级干部连乡、县级干部连村、科级干部连户、常规干部连人的“四联”就业机制。

从州、市县优秀干部中选拔了392名“第一书记”和1072名扶贫驻村工作人员,以贫困村为重点,实现了258个村的全面覆盖,进一步明确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为下一步推进比较精准的扶贫奠定了基础。

不仅是玉树。 去年,我省向1622个贫困村派遣了1622名驻村员工,员工队伍“尖兵”下沉一线,“集结”到贫困村。

“王书记来了以后,教了我在家的院子里养鸡的方法。 还带我去了市场,拉了顾客。 现在家里的经济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兰采乡的牧民露金说。

同仁县是中国四省藏区连片眠地区扶贫县之一。 兰采乡是纯藏族畜牧业乡,全乡4537人,人均年收入5485元。 露金所说的王书记名叫王正亮,是农行青海省分行派往黄南州同仁县兰采乡的扶贫驻村干部。

王正亮来到村子后,访问民情,访问舆论,马不停蹄地忙碌着。 在他的访问登记表上,交通不便,身体有病,低保不能执行……一个我记得很清楚。 38岁的更智加说兰采乡围绕着村子里最贫困的牧民,冬天没有火,家里的夯土墙裂开,吃饭也很难。 在王正亮的帮助下,更智加开始帮助村子里其他牧民放牧。

“帮助放牧后,我有了一点稳定的收入。 加上每年夏天挖的冬虫夏草,生活变好了。 现在,除了吃饱之外,有时还能吃肉。 ”。 更理智地告诉记者。

年,我省评选出王正亮等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7865人,其中藏区下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近3000人,实现贫困村有扶贫(驻村)工作队、贫困户有援助负责人的“双盖”

干部进村后,解除了人民的忧虑,帮助了人民的富裕,把实际的事情做在了村民的心里。

海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村是农牧业村,有农牧户248户877人,贫困户50户。 省扶贫开发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利用45天时间走访、调查、座谈160户村民,找出贫困的“贫困根”。 年易搬迁,实施标准畜舍建设等扶贫项目4个,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52万元。 同年,50户贫困家庭中38户脱贫,脱贫率达76%,人均收入4100元以上,其中11户通过项目受益、养殖业快速发展、二三产业购买轿车。

容易迁居“迁居”,过新的生活

在距离该德县20公里的北巴滩,草原新村受到初夏阳光的照射,尤为引人注目。 这是同德县瓜什则乡160户无畜少畜户的新定居点。 搬家的农牧户中,目前有50多户以租赁形式或自主创业从事商贸、餐饮等领域,部分富裕劳动力在县城打工。

经过训练,牧民才让多杰在县城开出租车。 才多杰说:“现在只要辛苦,一个月挣500不是问题,生活越越过越好。”

年,海南州完成投资1.29亿元,共搬迁安置3215户13182人。

俗话说“靠山吃山,依水饮水”,我省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域优势,给“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区,出路只有一个,就是移动贫困窝。

地扶贫转移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举措。

初夏季节,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河源新村牧民来到家里,整洁的庭院里民族特色的平房很漂亮,明亮的教堂、温暖的客厅里摆着电视、沙发和柜子,房间里奶茶缭绕,气氛温馨。 杰的女儿卓玛说:“以前在牧区走30分钟,现在1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很方便。”

新村200多户牧民从2003年开始因政府出资陆续从麦德村搬迁。 为了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 由玛多县政府出资,加上专项扶贫资金和个人集资,新村建设了18套铺路房,由马沁县粮油企业统一管理,利用红利增加牧民收入。 年7月,河源新村成立青年艺术团演出队,平时到果洛州6个县演出,增加收入。 牧民在自家承包的草场上采集虫草,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 此外,河源新村牧民每年每户可领取政府发放的8000元补助金。

“十二五”期间,我省共投入易地扶贫项目资金212553万元,在8个市州、39个县实施457个易地扶贫项目,搬迁安置59247户、262697人,完成计划搬迁安置目标任务260.2%。 在易居项目中,农牧民告别了破旧的土地和帐篷,住进了砖木砖造的新房子。 他们不再需要为吃水难、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烦恼,而且增收谋求快速发展的途径增加了。

“十三五”期间,我省还完成了20万贫困人口的转移任务,占扶贫人口的38.5%。

产业扶贫带来新的希望

“妈妈,我去工作了! ”随着关门声,扎西巴毛从业的一天开始了。 她轻快地走向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扶贫产业园。

“在这里我不仅能赚钱,最重要的是学习技能”。 在这里,扎西巴毛感受着充实和乐趣。

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培养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建立产业先导思路,近年来,我省在8个市州17个县(区、市)“按需定制”扶贫新模式,辐射10

年,果洛州班马县在灯塔乡首次人工栽培2500亩藏茶成功。 去年7月,经过两年的努力,班玛县在马可河两岸种植了1万多亩藏茶,建成了青海省第一个万亩藏茶基地。 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在阿尔堂乡、赛来塘镇和灯塔乡种植藏茶8000亩,达到万亩藏茶丰产期,每年为农牧民带来5000万元收入。

产业的兴起、快速发展方法的转变,使青海贫困农牧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只有产业园。 在贫困区,现代农牧业实验区建成风生水后,大力推进藏毯、肉食、乳制品及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生产项目,25%的纯畜牧业村建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三江源、青海湖、坎布拉、年保玉则等原生旅游业作为藏区现代化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已成为藏区飞速发展的战术支柱产业。 “电商扶贫”这条新的扶贫之路,也在悄然兴起。

扶贫之路上,美好生活的蓝图渐渐展开。

标题:快讯: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精准扶贫让藏区百姓“不掉队”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ly/6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