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15字,读完约3分钟

重庆一所学院发起了“21天上课不使用手机”的活动,招收了842名学生,学院最终选择了400人参加挑战,一玩就输了。 谁知道,还不到四天,就有297个同学被淘汰了。

结果,足以让人感受到手机的魔力。 近年来,许多学校试图抵制它,手段合法,有些不合法,但最终,手机依然存在于课堂宝贵的45分钟,被誉为师生之间的“第三者”。

这个称呼很有趣。 我们知道第三者是有关系的洪水猛兽,但也是关系出现裂痕的信号。 那么,手机这个“第三者”为什么可以插入教师和学生之间呢?

当然,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有些裂缝是天然存在的,难以弥补。 例如,个别学生不喜欢在骨子里读书。 在不能摆弄手机的时代,他们宁可摆弄手指,老师有什么办法? 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

但是,大多数学生不是这样。 就像重庆这次活动一样,有842人报名,很多同学还会全力以赴,证明自己忠于上课的45分钟。 很遗憾,297人终于不能忍受“外遇”了。 这往往不是一个身体问题。

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剧烈的节奏对校园的影响。 手机普及后,通信被认为“应该立刻”。 对学生,人们也依然期待“我找你的时候,你应该马上应对。” 所以,在课堂上45分钟内绝对不碰手机并不容易。 特别是毕业的年级。 参加活动的学生坦白说“那天有急事没办法……”后失败了。

除了现实的原因,心理原因还会更多。 从“师生关系”的层面来说,感兴趣的教育很有吸引力。 没意思,越来越多的手机亮了。 这一点很多学生深有体会。 有些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管你听不听都一样,学生溜进手机也是礼貌的——总是很容易听啊。

我们看到,努力让教育生动起来的课很少有学生玩手机。 以湖北大学商学院经济系老师徐俊武的经验,当学生开始使用手机时,他会因为势利而冷笑,很多学生会收纳手机。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也表示,学生上课玩手机,只不过是他们的责任吗? 做好教育创新是处理问题的关键。

如果降到“学生个体”的水平,玩手机的理由就会增加。 有些学生是焦虑型的,如果上课有困难,他们会很烦,所以会不自觉地拿出手机玩,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 有些学生是自尊心型的,学习不好,他们受挫,所以逃到游戏里寻找成就感……这些学生的心理因人而异,玩手机的次数不一定和“老师的课生不生动”有关,他们本身有问题,

但是,不管问题是什么,面对手机这个“第三者”,老师和学生并不是无能为力。 只要双方都有责任,手机时代有“忠诚的45分钟”,这就不是奢望。 (周公子)

标题:快讯:让手机远离45分钟课堂有多难?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ly/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