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9字,读完约3分钟

上周,央视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勇传》第四季的低调回归,与已经播出的《国家宝藏3》、《上新故宫3》和新节目《登场了,敦煌》一起构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风景线。

《经典咏传4》延续了第三季的整体形态和风格,用老话新唱、古诗新编的方法演绎古代经典文案,今年加入“献礼建党百年,唱英雄之歌”的主题,站在更大的时空格局上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 节目开播后,《小撒读杨开慧托孤信》、《79年前一名士兵想唱给祖国听的歌》等衍生话题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围绕“致敬英雄”的鲜明主题,《经典勇传4》在“回顾百年历史”的同时,也提到了“追溯千年文化”。 屠洪刚演《大风歌》时,只用了三句歌词唱了万马千军,也唱了刘邦这一代国王的英雄气概。 谭咏麟是粤语版的《定风波》,文化英雄苏东坡因《风雨不晴》的精髓而豪爽,被誉为“柔情万种,兼具大魄力之大气”。 董宝石将《从军行》变成了边疆战士的说唱,向安邦定国的戍边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与往年相比,《经典咏传4》对经典文案的解读更为深刻和丰富,除了借助音乐、诗词的力量外,还加强了与历史物证、实地访问、舞美创意的结合,试图追溯经典的缘起,与观众一起回到现场。 例如,节目特别展示了抗战诗人陈辉《为祖国歌唱》的手稿,朗诵了陈辉诗集《十月之歌》中的“我和人民”的句子。 经典传诵者俞濑明说,手稿中有很多重写的细节。 带着枪、手榴弹和诗陈辉,留下生命崇高的“赞美之词”,在反复推敲的字里,自然流淌着年轻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无论是主题还是表现形式,创造四季的“经典咏流”显然都在寻找新的表现,这也是文化类综艺不可缺少的创新难点。 此前播出的《国家宝藏3》,国宝阵容从故宫扩大到全国9大著名博物馆,在3200年的三星堆、3300年的殷墟面前,600年的故宫显得尤为“年轻”。 本赛季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引人注目,在传神表演持续的沈腾、张子枫、富大龙等地,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生动地传达了国家宝藏的故事。

同样,在最近播出的《上新故宫3》中,也在继续探索发掘故宫魅力的道路。 从逐渐生疏的直接设计产品来看,现在一些校园团队比拼多多制定了产品方案,对故宫历史的挖掘也更深了,让年轻人接近文博的意图也更明显了。 从目前文博类节目的播出情况来看,《国家宝3》开播第一天的收视率略低,但仍有4130万观众连续几期收看。 根据索福瑞的数据,《国家宝藏3》显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士和年轻人。 大学学历的观众增加了69%,15至24岁的观众增加了85%,25至34岁的观众增加了49%,35至44岁的观众也增加了40%。

《经典勇传4》刚播出,后续表现还值得期待,但已经开始着急,有评论担心以《国家宝藏3》为代表的文博类节目会成为“综合n代”而束手无策。 对于文博类节目来说,虽然可能没有综艺那样大声的热搜和讨论,但是无声的文化魅力越来越吸引着年轻的参与者。 文化博类节目以历史和文化渗透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强调价值,这绝不是一两次“视听第一”可以比拟的价值观作用。 文博类综艺的创新不容易,观众可以耐心慢慢欣赏,业内的注意力也可以给予越来越多的包容吧。

标题:快讯:文化类“综N代”依旧润物无声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jy/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