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5字,读完约4分钟

元旦刚过,福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订单制培养的133名学生已经“被”福建知名公司。 在这所学校里,比毕业先来的是就业。

该学院的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毕业生回到市里,在莆田当地的龙头公司实现了就业。 在教育阶段对接地方要点产业集群,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高度适应当地产业快速发展的方向,是推动这些教师“回流”、快速实现就业的原因之一。

该院长许冬红告诉记者,“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方向不仅限于校企合作,只有产校融合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蓝领精英。”

走得更近可以走得更远

在前不久闭幕的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该学院机械工程系数值控制技术专业学生叶祖彪在数控米尔项目比赛中获得第四名,在这位21岁的学生面前,增加了“全国技术名人”的称号。

大二学生,为什么成为“全国技术高手”? 叶祖彪回答说:“学校建设的产业实习基地,给了我们融入产业的机会,缩短了教科书知识与操作实践的距离。”

广告专业教室主任常成勋告诉记者,依托当地产业及领域协会的力量,校园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实训基地,这些基地100%恢复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技术流程,帮助学生无需走出校门即可获得项目化、模块化的职场体验, 在常成勋负责的产业实训基地,学生通过4个月的实训,可以达到设计产业的入职标准。

要把学生变成工人,首先必须把老师变成工匠。 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100%被返还的不仅是设施设备,还有“工人教师”。 近年来,该校为专职教师开设了新的实践培训项目。 通过与产业深度对接,学校教师每年至少可以离开校园一个月,进入领域参加实训。 在实训期间,教师与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职业教育的文案与产业更贴近,也可以让职业教育的学生有走得更远的机会。

学校有工厂,工厂有学校

1月12日中午,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邮局领取快递的师生相继出现。 快递管理规章制度挂着墙,所有快递都按奇数号排列在架子上。 取快递教师和学生的扫码小程序,绑定手机号码,就可以准确地获取自己包裹所在的具体架子和号码,从而找到自己的快递。

“我们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沉浸在这个邮局里。 ”。 该学院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林海滨告诉记者,这是他们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莆田市邮政管理局、市快递领域协会共同创建的“校中工厂”项目,他们是这个“校中工厂”的管理者。

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校中工厂”,集教育作用和生产功能于一体,完全按照产业实践标准建设,学院提供场地,公司投入设备,派优秀技术工程师担任领导,在校学生负责运营管理。 由于“校中工厂”的出现,许多教师在学校附近实现了就业,拾起了“第一桶金”。

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拿到工资的不仅仅是“中学工厂”,还有“工厂中校”。

在前几天开学的第三期“鞍钢创新人才班”上,吴靖和20名学院学生成为鞍钢的“准员工”,开始了一年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吴靖告诉记者,在这所“工厂中学”学习,可以享受实习补贴、基本岗位补贴、生活补贴等,每月共计3500元。

年,鞍钢冷轧钢板(莆田)有限企业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术合作协议,校企合作设立产业培训基地,89名应届毕业生从校园进厂,“无缝衔接”成为产业工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公司骨干和中层干部。

除“鞍钢创新人才班”外,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公司联合办学“工厂中学”,进行联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开拓学生技术技能提高的道路,满足产业快速发展深层次的诉求’”学院党委书记林建华说:“学校有工厂,工厂有学校,是我们推进‘产学融合’的关键。 对职业教育来说,就业应该比毕业还要早! ”。 (工人日报记者李润铅通讯员陈各辉)

标题:快讯:让就业比毕业来得更早一些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jy/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