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2字,读完约5分钟

根据前苏联时期的考古成果,中亚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出现在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科尔佩特火山北侧的河流三角洲,以灌溉农业为经济基础。 其代表遗址捷克河下游的吉奥克修尔绿洲于公元前四千世纪末出现灌溉水沟,在灌溉农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了独特的村落形态——一排排多室房屋由街道划分,形成了错误的居住区域。

马吉纳绿洲中最大的甘诺尔遗迹由南北两个土丘组成,图为甘诺尔北丘的鸟瞰图。 资料图像

中亚青铜时代初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2200年左右),资源更加多样化的山麓地区取代了依赖灌溉农业的河流下游三角洲,成为文明的中心。 以科佩特达格山脉北麓阿尔丁遗迹、纳马祖加遗迹、依格利遗迹等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早期遗迹,是中亚最早具有功能划分特征的城堡遗迹。

研究最充分的阿尔丁遗迹面积约26万平方米,是不规则的土丘。 本来应该被围墙包围,但由于长年被风化侵蚀,大部分城墙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只发现了4个城门,分别位于遗址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其中最齐全的西南城门两侧有基地。 贵族居住区位于高平的要地,神殿建筑群在东侧边缘。 另外,还有平民居住区、磨坊、青铜制作和制陶等手工业区。 宗教建筑边缘在城市布局中的地位反映出宗教权力的影响相对有限。

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2200年1800年左右),从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山前地带向东扩展大型村落,经过土库曼斯坦中部的马吉亚纳绿洲,延伸至阿穆尔河中下游河谷地带的巴克特里亚绿洲,考古学上称为巴克特里亚- - 高度规划的大型城市与人口密集的灌溉农业区相辅相成,掀起了中亚青铜时代的文明高潮。

马吉纳绿洲位于阿穆尔河河谷地带和柯贝达格尔山山麓地带之间的平原,作为贸易交通枢纽,扩展为不同级别的绿洲。 其中最大的甘诺尔遗址由南北两个土丘组成,占地40万平方米,是区域中心。

虽然甘诺尔南北两丘被城墙包围,但其内外的建筑功能和布局不同。 北丘占地约15万平方米,有双层方形内城和椭圆形外围。 内城墙边长约120米,为双层结构,墙体设有射击孔,四方和角部有方形防御塔,墙体内部有走廊,连接各塔。 内城墙为单层结构,还设有射击孔,墙外遍布方形防御塔。 内城内壁中是一个大、多、庞杂的连体建筑群,挖掘者评价它为君主的宫殿。 内外双层城墙之间建造了几个大型神殿建筑群,挖掘者将其中的遗物评价为火神庙、仪式性寺院等,其居住区和仪式区由中亚典型的联排多室结构组成综合建筑群。 外郭城只有拱墙,没有防御塔,包围在北丘主要建筑群的外面。 内外城之间,北部是由几个公共建筑群围成的公共仪式区,南部是为包围池塘和池塘而建的水神殿,东南角为王陵区,东西两侧分别为大型神殿建筑群。 近年来,在外郭城以外的北侧和西侧也相继发现了仪式性建筑物。

快讯:青铜时代中亚城市的特征演变

已知甘诺尔南丘的规模与北丘内城的大小相当,同样有内外双层城墙,城墙的四面和角上建有圆形防御塔。 内壁有神殿的中心,有用于公共性仪式的大广场和池塘。 内外墙壁之间有生活和祭祀活动一体化的神殿建筑群,北侧外壁上建有带有大型仪式阶梯的高塔。 作为甘诺尔遗址发掘者的前苏联考古学家萨利·阿尼迪在神庙建筑群内发现了原始伊朗宗教独特的祭祀习俗和喝幻植物豪麻的祭祀仪式遗迹,被认为是重要的宗教中心。

甘诺尔北丘展示了许多神殿建筑群拱廊中心最高统治者宫殿的布局,强调世俗权力的核心地位,表现出世俗和宗教权力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依存。 南丘作为神圣空间和独立仪式中心地位的凸显,以及南北两城市用地内无处不在的宗教建筑,反映了中亚青铜时代中期大型平原城市遗址宗教权力的兴盛。

与甘诺尔遗址为代表的平原地区具有多重城墙的大型城市不同,中亚山地和河谷城市所在地以防御性城市为中心建设,世俗统治者比神庙更为重要,迅速发展为局部交通中转站和行政中心,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萨帕里遗址、阿富汗的达赫里遗迹等 平原和山区河谷内的城市共同组成了中亚早期城市文明圈,相互由贸易互联网连接,与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欧亚草原、两河流域甚至黄河流域维持着贸易关系。 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萨帕里遗址约4000年前的沉积中发现了原产于中国的小米,证实了该地区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起到了连接东西的作用。

两河流域文明以灌溉农业为基础,其早期城市的神殿位于生产和分配系统的顶点,位于城市中心,王权最初为神殿的防卫者。 在叙利亚和黎凡特地区,生业的基础是农牧和矿业的综合,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低生产集中度,房地产被私人占有,城市布局体现了王权核心地位和防御功能的重要性。 中亚地区兼具两大经济基础,按照不同地形和产业条件组织,成为互补的城市互联网,是该地区早期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神权城市与王权城市并存情况形成的重要原因。 (光明日报作者万翔)

标题:快讯:青铜时代中亚城市的特征演变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jy/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