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2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1月4日电记者刘翔霄位于今天的山西南端、黄河北岸,位于元代建筑与壁画相映成趣的“国保”(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永乐宫。 这里原初期建造的著名道教宫观有4座气势宏伟的殿宇,成为中国元代官式建筑的典范,各地殿宇的四面墙上画有无与伦比的美丽壁画,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被誉为中华艺术瑰宝。

难以置信的是,60多年前,永乐宫包括其整体建筑和巨大壁画在内,经历了世界罕见的“干坤大迁徙”。

1956年,由于管理黄河的需要,决定建设三门峡水库。 由于永乐宫原地正好位于水库计划淹没区域内,国务院专门为移动保护永乐宫而设立。

这样宏伟的工程,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张青告诉记者,建筑的搬迁比较容易实现,但壁画的曝光在当时我国没有先例。 另外,永乐宫壁画在当时有700多年的历史,粘合力大幅减少。 “泥皮和土墙相撞后粉碎,一时难倒人们”。

壁画搬迁之初,两名“海洋专家”被邀请。 他们根据西方的经验,提出把化学药品注射到墙上,软化壁画后再撕下来。 但是,这个方法对泥皮土壁的永乐宫壁画是否安全有效? 海上专家没有足够的自信。 不仅如此,他们还出了数百万元的高额费用。

“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永乐宫搬迁的预算金额都没有‘洋专家’提出的那么高。 ”。 “山西古建筑保护第一人”柴泽俊是永乐宫搬迁工程施工组组长,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洋专家”不遗余力,我国“土专家”决心自力更生。

鉴于各殿的墙壁大部分都是画画的地方,各墙由几十平方米的壁画一体化,如果整个墙壁被揭下来,面积太大,必然会导致壁画的破碎。 经过周密的研究,人们明确了完美的永乐宫搬迁方案,即临摹、剥、修复三步方案。

为了保护壁画,不触摸壁画,永乐宫壁画的临摹花了近一年的时间。

从1959年3月到1960年6月底,开始剥、包装、搬迁壁画,对宫殿建筑物进行编号、拆除,运到25公里外的新地址。

柴泽俊说,人们首先要避开画面的细微部分,为了不损伤画面,要将壁画分割成2平方米到6平方米大小不同的画块。 然后,预制与画具相等的板,在板的下端安装方木。 板子在离画面很近的一侧,配合墙面的凹凸,用旧棉和复印纸铺好,贴在画面上很快就会撕下来。 将剥下的壁画用木板钉在周围,用背面的木框固定制成木箱,将空隙部分用棉花填埋固定,编号。 箱子为了防止壁画受潮特意做成上下通风式的。

为了防止壁画在路上摇晃受损,柴泽俊拉上手推车,在壁画的必经之路上进行了四次实验。 “推着车慢慢走,下来要花7个小时。 今天走了明天再回来。 ”结果,他探索了降低轮胎气压、降低车速、将振动抑制在最小限度的经验。 之后,人们使用汽车前后运输了400多次,才能安全地将壁画送到这里。

从1962年下半年开始,人们又花了近4年的时间,完成了所有壁画的加固和复原。 壁画整体的剥离·复原共计消耗了30万元以上。 在专家和操作工人的协助下,不仅完善和保留了宝贵的元代建筑和壁画,还为国家节约了巨额开支。

永乐宫搬迁开创了整个中国壁画搬迁的先河,创下了许多“最”的纪录。 “壁画搬迁面积最大,达到1005.68平方米,留下的手写资料最多,有20000多页。 搬迁场地约15公顷,搬迁建筑构件重10吨,项目骨干人员平均不到30岁,很轻。 ”。 张青说。

标题:快讯:震撼!60多年前永乐宫壁画的大搬迁

地址:http://www.kwan-yin.com.cn/kmjy/998.html